关灯
护眼

第三十六章 返回蜀中

    五天后。

近侍奉了孙权命令,早早去驿馆接常陆入宫。

大殿中,无数东吴臣子跃跃欲试。他们早得了常陆欲鼓三寸不烂之舌,复使吴蜀两国结秦晋之好的消息,这一消息,自然是那日身为一国之主、却被常陆牵着鼻子走而心有不甘的孙权放出来的。

虽然两国修好之事,势在必行,但若能让江东群臣在常陆身上找回些场子,孙权更是乐意至极。

常陆跟在近侍的身后,缓缓走入殿中。

东吴群臣,赫然分作两列,坐在殿中!

中间留了一条约莫八人宽过道,直通坐在上首的孙权。

常陆缓缓扫视一圈,虽并未看到那日在秭归城下有过一面之缘的陆逊身影,却是见到了那日险些擒下张苞的丁奉与徐盛二人。

料想陆逊多半正在镇守边境,防止曹魏再度偷袭吧……

徐盛见到常陆,眼中亦是闪过一丝诧异,他听闻蜀中派遣使臣名为常陆之时,本以为不过是同名同姓之人,现在看来,却并非如此。

蜀中如何会让一个不过二十余岁的年轻人,来担任如此重要的使命呢?

莫非蜀汉自从夷陵大败之后,竟已然陷入无人可用的地步了么?徐盛心中暗自叹息道。

“吴候。”常陆走上前,缓缓施礼道。

“常先生。”孙权见常陆前来,急忙走下,亲执常陆之手,引他入席。

常陆心中一凛,孙权此举,无异于将他置于众矢之的。

果不其然,东吴群臣纷纷用不怀好意的眼神看向了常陆。

然此时,又如何能够露怯?常陆淡然一笑,便坐到了孙权下首的位置。

“蜀主欲复与吴修秦晋之好,众爱卿以为如何?”待到常陆坐定之后,孙权方才开口道。

席间一武将打扮的人赫然站起,厉声道:“臣以为不可。如今刘备新丧,幼子即位,人心不稳;况蜀汉新遭大败,现在定然国力空虚。莫过于派一将、率数万精兵,攻占成都,与曹魏划江而治,可为万世基业。”

孙权哂笑,孙韶之言亦是吴中不少人的想法,且看常陆如何应对便是了。

常陆微微皱眉,言道:“未请教将军台甫?”

那武将傲然答道:“某乃吴郡孙韶,字公礼。”

“我道是谁,原来是孙公礼。我曾听闻将军伯父本姓俞,因颇受孙讨逆喜爱方才赐姓孙,得入孙氏。将军一家蒙此大恩,不思图报,反欲险主于万劫不复之地,不知是何居心?”

“一派胡言,韶忠心为主,天地可鉴。汝这小辈,安敢信口开河?”

“既忠心为主,何以说出这般无谋之言?先帝驾崩之前,曾命尚书令李严率军严守巫县、永安一带。莫非吴国精兵各个俱皆会飞天遁地之法,可绕过永安入蜀乎?况且从江陵入蜀,其间千二百里,某只需五百精兵,截断粮道,吴军不战自破矣。”

一番话,说的孙韶哑口无言,只得含恨坐下。

“先生此言差矣。”席间又有一人站起。

“吾主只需修书一封,送往曹魏。后更与曹魏一同进兵,一军攻汉中,一军攻永安,某领领一军从交州入南中,复攻江州。便是韩信在世,张良复生,也免不得束手来降。”

常陆视之,乃步鸷也。

“步子山以为魏主是似汝一般的蠢材么?汉中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纵有百万大军,亦不得进。吴国若真如你所言、出兵两路,则国内必然空虚。魏主只需派遣一大将,从襄阳沿江而下,则江东之地,尽为魏土矣。”

步鸷涨红了脸,终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,只得恨恨坐下。

孙权不由得暗自叹息:莫非吴中竟无一人是常陆对手么?

徐盛也不由得对常陆侧目而视,他所说之言,条理清晰,句句在理。除去陆逊,恐怕吴中已无人敢说军略在他之上。

见无人再次起身之后,常陆方才暗自松了一口气,吴蜀再度结盟之事,已然是板上钉钉了。

“常先生既胸有大略,不知可有克魏之法?”

正当常陆刚刚安下心来的时候,有一少年起身,朗声问道。

常陆急忙看去,对方的年纪似是比自己还小几岁,不知这又是吴中哪位青年才俊?

“此乃诸葛瑾之子,诸葛恪元逊是也。”孙权适时的向常陆解释道,毕竟诸葛恪尚年少,常陆不知其人也实属正常。

“原来是诸葛元逊,真是失敬了。克魏之策,已在陆心中,然曹魏现在国力强盛,实不可敌。如今之计,唯有两国修好,不动干戈,待到中原有变,方可缓缓图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