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
【第一章】清明无雨

    清明时节,沐城的天气并不应景,一直没有下雨,但桐花还是开了。

    听芷堂是用来供奉先人的地方,在兰坊这条街上,只有它的后园里种了白桐。一到清明的日子,院子里遥遥开出一树雪,映着四四方方的天,凭空多出几分肃穆。

    敬兰会的历代会长一世风光,终逃不过生死大限,最后都回到了这座院子里。年年一到上香的时候,听芷堂里吊唁的人多,可是众人出出进进,却没有任何声音,男人缄默,女人更没有眼泪。

    厅前的空地上渐渐烧出灰来,却连风都吹不散。

    裴欢作为华先生的遗孀,一到这种日子,会里上下都想来见她,哪怕能跟她说句话,也算对华先生身后诸事尽了心。人人都明白,那个男人的离开终结了一个时代,虽然兰坊这条街还在,这条夜路永远没个尽头,但他走了,夜鬼散魂,有些事就显得不一样了。唯一不变的,只剩下白日里的姐妹兄弟,人人做一样的梦,也还是一样可笑。

    华先生是敬兰会上一任会长,他活着的时候无人敢直视,走了积威尚在,那双迫人的眼睛就好像和这条街融在了一处,让人忘不了却无处凭吊,就连海棠阁黑漆漆的屋檐下还能透出股久违的药香,逼得大家把这股空落落的敬畏压在心底,一攒攒到了清明,统统站在他的名字之前垂首。

    可惜今天,众人一大早就赶过来,华夫人却没有怎么露面,大家只看到她黑纱遮面,匆匆而去。

    裴欢确实一早就到了兰坊,她故意挑了人最少的时间,独自去为历代老会长烧纸上香。没人看见她是不是流泪,等到人多的时候,她已经避开大家离开听芷堂。

    无论是过去兰坊无法无天的三小姐,还是如今的华夫人,裴欢始终是离他最近的人,历经苦难,她依旧年轻,有他给的半生骄傲,她还是那朵明艳耀目的花,永远有挥霍的资本。

    因为尊重华先生的遗愿,敬兰会最终归还到陈家人手中,如今的现任会长是陈屿。今天,他亲自过来替裴欢当司机,副驾驶坐着的人则是今年刚选出来的大堂主景浩,也姓陈,年纪和他们差不多。

    裴欢看向前排,景浩明显对车内的座次安排感到不安,欲言又止。于是她也不客气,开口和陈屿说:“不能坏了规矩,您是会长,应该坐过来,让下人开车。”

    陈屿不肯换位置,直到把车开上正路,才开口说道:“夫人,就当今天破例,给我一个机会吧,往年要是华先生在这里,还轮不到我为他开车。”

    景浩无疑是个得体的下属,听会长这么说,也保持沉默,而后排的裴欢望着窗外不再接话。

    两年过去,兰坊如旧,开春后各院的花树早已出芽,今时往昔,唯一不同的是每个路口都站满了人,烟尘灰烬,滚滚升天。

    在裴欢的印象里,华绍亭好像从来没有要缅怀的先人。他是老会长的养子,自然老会长对他有恩,她知道他记在心里,但回想起来,从小到大,她竟然没见过他在清明的时候缅怀故人。

    那些懵懂年月,她不知天高地厚,虽然在这条街上长大,却总被他护在身后,任性妄为。她知道华绍亭是个念旧的人,可是每到清明,他却从不肯亲自出面,好像一直不喜欢这种场面。

    这里的秘密太多,几代人讲不完,慢慢就都淡了,只落得和那些几百年的院子一样,学会了缄默不语。

    那时候她还是太小了,忘了问他,死者为大,为什么不敬恩人一炷香。

    如今,夜路漫长,这条街依旧是敬兰会的地方。人人睡觉都要睁一只眼,生生死死的事在这里就是转瞬之间,于是清明反而成了最重要的日子。街上家家户户还有插柳的旧习,往远处一看,人来人往,显得比平常日子更加热闹。

    “现在家里……都还好吗?”陈屿突然开口,意有所指。

    “笙笙上学了,也懂事多了,没什么费心的地方,都好。”裴欢看向他,一段时间没见,陈屿的脾气也没那么急了。

    她正想问问会里的情况,陈屿的手机却突然响了。

    景浩先替他看了一眼,紧接着拿过来,低声说:“会长,是嫂子。”

    “别接。”陈屿当作没听见。

    手机一直响,陈屿有些烦了,吩咐道:“她再打就直接挂掉。”

    裴欢这才想起来,如今的会长家里还有这么一位棘手的亲戚,于是问他说:“嫂子?是慧晴吗?”她看陈屿不说话,只好又问:“今天是清明,她是不是想去听芷堂?”

    陈屿有个亲哥哥陈峰,前几年机关算尽,反叛华先生而死,并不光彩,留下妻子徐慧晴和刚刚出世的儿子。成王败寇的规矩处处都有,何况是敬兰会。他们母子俩虽然还住在兰坊里,但并不好过,裴欢一直没再听见任何关于徐慧晴母子的消息,恐怕对方也恨不得躲起来隐姓埋名。

    陈屿摇头说:“就算让她去,她也不敢出门。我哥成了敬兰会的耻辱,这条街上多少人想要他们母子的命,要不是我顾念情分保住她……”

    裴欢忽然有些透不过气,心里越发沉重,这种时节,处处都有人烧纸,连天都透着一股灰。

    有时候故去并不是最痛快的结局,活着的人要替他日日苦熬。

    她想了又想,最终还是忍不住说:“带我去看看她。”

    这一去格外耽误时间。沐城快要入夏了,天就渐渐长了,傍晚时分,夕阳红透了半边天。

    裴欢往返市区忙了一天,到家的时间比平时都要晚。她进门看见挑空的墙壁上笼了一层暖黄色的光,电视被按了静音,整个屋子里显得格外安静。

    他们离开敬兰会之后就挑了一处安静的住所,避世而居,也能让他安心休养。

    楼下只有女儿笙笙在吃晚饭,裴欢刚要脱外套,心里算了算时间,动作忽然一顿,转身就往楼上跑。

    孩子的声音传过来:“爸爸一直没起来。”

    已经快晚上七点了。

    楼上的走廊十分安静,只有黑子在尽头悄无声息吐着芯子,蜿蜒而过。

    裴欢不知怎么突然想起白天,她看见很多画面,每个十字路口都有火光,她害怕那场面,害怕过清明,她原本不想回兰坊装模作样,却为了掩人耳目不得不去。

    她推开卧室的门,床上的人安安静静闭着眼睛,似乎还在睡。他的习惯依旧,几个小时前点了一炉香,到现在也燃尽了……房间里一切都好端端的,还有她早起来不及收拾的睡衣,松松垮垮被她扔在窗边的躺椅上,他从来懒得管,也就那么一直放着。

    裴欢长长吸了口气,勉强冷静下来。她走过去推他,就像这些年无数次叫醒他一样,但是今天却有点突如其来的紧张,话到嘴边说不出来,突然更住了。

    整个敬兰会,兰坊一条街,所有人都以为华先生死了,只有她知道,他还在这里。

    华绍亭从出生开始就和别人不同,他的生命能维持至今早就算是奇迹了,他过去曾经什么都有,到头来却又什么都不要了,只为了她和命争,多一分一秒,都算赢。

    裴欢厌烦和别人讨论他,过去兰坊的人都说她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蛮横脾气,可如今她是真的害怕,她怕听芷堂里的花圈成真,她怕他一睡过去转眼隔世……

    原来心有不安,才畏人言。

    她快要哭出来了,扶着华绍亭的肩膀发抖,他睡着之后呼吸更浅,让她几近崩溃,手足无措捧住他的脸,这一下让床上的人突然翻身,一把握住她的手。

    她轻声叫他,华绍亭仍旧闭着眼睛,躺了一会儿才问她:“回来了?”

    裴欢提着的一口气终于缓过来,从他昏睡到转醒这几分钟,比她奔波一天还要累。她终于放下心,俯身抱住他点头,又静静在他胸口趴了一会儿才说:“你知道现在几点了吗?”

    华绍亭显然并不关心,他扫了一眼窗外说:“醒了一次,又睡着了。”他有宿疾,说话的声音本来就比一般人都要轻,刚一醒过来的样子更让裴欢担心,于是去测他的心跳,抬头仔细打量他的脸色。

    他半坐起身,而她小心翼翼地不许他乱动,他有些无奈,环着她的肩,看她紧张的样子笑了,逗她说:“明年不让你去了,每次从听芷堂回来就这样,我没死也让他们咒死了……好了,真的没事。”

    他越发不忌讳,一离开敬兰会之后什么都想开了,什么话都敢往自己身上说。

    裴欢就没那么痛快了,她憋了一天的苦处被他点明,忍不住抱怨道:“能不能想个办法,把你的名字从听芷堂里挪出去?一个大活人年年被供香火,实在太晦气了。”

    华绍亭对此完全无所谓,起身换衣服,换了个话题问她:“会里有事吗?怎么现在才回来。”

    裴欢坐在床边,想起下午见到的人,和他提了一句:“没什么重要的,我顺路去看了看徐慧晴,事情过去那么久了,现在剩她一个人带着孩子不容易,我和会长商量,孤儿寡母的,放他们离开兰坊吧。”

    那个女人的丈夫和他们从小一起长大,都说是兄弟,却曾经处心积虑要华绍亭的命,恩恩怨怨早已无法从头清算。裴欢其实对这个所谓的嫂子没有什么好感,但说到底都是女人,时过境迁,同为人母,逃不过恻隐之心。

    毕竟徐慧晴和孩子从头到尾没有做错什么,如今他们处境凄凉,裴欢实在看不过去,帮她说句话,算是做个顺水人情。

    华绍亭对过去的纠葛早不挂心,何况这种小事。不要说他,如今整个敬兰会里也没人关心徐慧晴是生是死,他没什么表示,点点头不再过问。

    今天时间虽然晚了,但饭还是要吃。

    华绍亭一向衣食讲究,一睡醒别的不管,先去换衣服,结果一走出房间黑子就爬过来,他在家穿的衣服颜色浅,深色的毒蛇慢慢绕在他的手腕上,这一下对比明显,更显得他整个人连影子都淡了。

    裴欢笑他折腾,没一会儿还要去换睡衣,别人一天的时间还不够华先生拿来摆谱的。华绍亭由她笑,一边下楼一边问:“我都忘了他家还有人,陈峰是不是留下一个儿子?起名字了吗?”

    “大家都叫他茂茂,两岁了。”裴欢叹了一口气,“陈家还有那么多亲戚,陈屿又是会长,我其实不想多管闲事的,但今天去,茂茂在发高烧,赶上清明街上人多,徐慧晴不敢抱他去医院。她自己情况也不好,这才多久,憔悴得不成样子,快憋出病了……陈屿说她根本没法出门,出去了各家都想找她麻烦。”

    明明该有亲戚帮衬的时候却无人伸出援手,明明如今的会长是她丈夫的亲弟弟,可他们背着一个叛徒遗孤的名声,为了避嫌,陈屿也只能和他们母子划清界限。

    更何况,兰坊里三六九等分得明明白白,人与人之间可以同一屋檐,却万万没有情分,父子反目,兄弟阋墙,都是天天上演的戏码。暗流汹涌,人心不死,一人得势之后不会鸡犬升天,反而要将亲近的兄弟清理干净,才能坐稳身下那把椅子。

    所以,陈屿接手敬兰会之后能留他们母子保命,已是仁至义尽。

    裴欢说完就沉默了,华绍亭知道她心善,轻声说:“这也怪不得陈屿,他哥死了才轮到他做会长,不算外人有多少双眼睛,就是陈家自己人也都各怀心思。他这时候不帮他嫂子,算他开窍了。”

    华绍亭说这话的时候语气毫无波澜,人情世故在他这里不值一提,还不如喝口好茶评价两句来得认真。

    裴欢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属于兰坊的生存法则,残酷都不足以形容,仿佛人人都没了血肉,白日谈笑风生,夜晚剥皮蚀骨,而这条道上的人也都成了精,无论如何你死我活,天一亮照旧兄友弟恭,天下太平。

    华绍亭早就告诉过裴欢,兰坊这条街,只有清明这一天,坟前的土,烧完的灰,才是干净的。

    “就当积点德吧,我让他们安排了远郊的房子,离开市里,这样徐慧晴能把茂茂带出去自己过。”裴欢低头看向自己的女儿,低声说:“孩子总没有错。”

    华先生今天起来晚了,所以饭菜都按规矩重新上过一遍。裴欢有些吃不下,但华绍亭却难得有胃口,于是她只好陪着他多坐了一会儿。

    笙笙刚上学,正是好动的年纪,一回到华绍亭身边,没多久就被惯出挑剔的毛病,而他们留在身边的管家是老林,一位经年跟着华绍亭的老人,如今六十多岁上了年纪,偶尔吩咐做菜有疏忽,烫了,腻了,小家伙就都不爱吃。

    华绍亭绝对是惯纵式的教育,小孩子挑三拣四,他还要顺着来,于是裴欢只能被迫做严母,眼看笙笙还剩半碗饭就跑去玩游戏,她再也坐不住,把孩子抓回来一顿教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