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
第83章 帝豪公寓10

    韩灿宇在信中向尹金平讲述了刘学明的遭遇和想法,他说,希望老师能帮助他们。

    信寄出去之后,韩灿宇每天都盼望尹老师能早点回信。这天间操结束以后,韩灿宇收到了尹老师的回信。

    他把信纸打开,尹老师秀美的字体便跃然纸上:

    亲爱的灿宇、学明:

    两位同学你们好!

    你们的来信均已收悉,由于开学初期事情庞杂,上一封信未及时回复,今一并回复,复迟为歉!

    收到灿宇第二封信,得知学明家里突遭变故,甚感震惊,亦特别难过。苏东坡有诗云“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”,望学明节哀顺变,勇敢地面对命运的挑战,早日从悲伤中走出来。

    灿宇关于开办小卖铺的想法,我认为可行。既然学明决意辍学抚养弟、妹,照顾老小,就应该闯出一片新的天地,走自己父辈没有走过的路。

    梁启超先生说“少年强则国强,少年富则国富”,老师认为你们都是有志少年,相信你们即使是白手起家,也同样可以作出一番成就。

    学明:老师现在也是学生,没有什么可以支持你的,房子你尽管用,不必客气。正所谓人尽其才,物尽其用。再好的房子,只有使用,才能体现它的价值。

    王家铺子是个老店,与其竞争,需做到人无我有;人有我新;人新我优;人优我精……天道酬勤,老师相信你在未来的创业路上,一定能有所收获、有所建树。

    灿宇:马上要考高中了,你要全力以赴、闻鸡起舞,以最佳的状态迎接考试,一举考入县重点中学。

    灿宇、学明:时间关系,今天就写到这里,祝你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,披荆斩棘,勇往直前,取得优异成绩,老师相信有志者、事竟成!

    此致:

    敬礼!

    你们的老师:尹金平

    1953年8月28日

    韩灿宇把尹老师的信看了一遍又一遍,中午刚一放学,他就骑上自行车,出了校门,直奔刘学明的家……

    刘学明的“利民日杂”开张的那天,韩灿宇正在县城的中学参加考试。

    张金凤早早就来到了“利民日杂”,她把三个房间又都收拾了一遍,然后在门口挂上了一挂鞭炮,等着刘学明拿火柴来燃放。

    刘学明问:“你真不打算念高中了?”

    张金凤笑笑说:“能念完初中我妈已经尽力了。”

    刘学明也笑笑说:“真没想到,咱们三个只有韩灿宇一个人能念高中了。”

    说着,刘学明划着了一根火柴去点鞭炮,他一边点一边说:“祝‘利民’顺利开张、祝韩灿宇一炮打响!”

    接着,一挂鞭炮“噼噼啪啪”地炸响了,不少从这儿路过的人急忙捂住耳朵,停下脚步向这边张望。

    尹老师的家现在已然是“利民日杂”了。

    “利民日杂”是韩灿宇帮刘学明的小卖铺起的名字,他说做买卖得有自己的招牌,像“回力”牌运动鞋一样,名字得响亮。

    鞭炮声吸引来了不少看热闹的人,大人小孩儿闲着没事儿,都挤进来凑凑热闹。

    按照尹金平老师“人无我有”的提醒,刘学明的“利民日杂”卖的东西,与“老王家小卖铺”卖的的东西截然不同。“老王家小卖铺”主要是食品,而“利民日杂”主要是用品。

    和卖辣白菜的思路一样,刘学明还是把眼睛瞄准了纺织厂和被服厂两个工厂的工人,他觉得这些工人相对于堡子上的人来讲,购买力强;而且好多人在这安家落户了,对生活用品的需求量比较大。因此,刘树民在进货的时候,主要向这些人群的需求倾斜。

    刘学明把采购回来的东西分门别类,摆放在尹老师家的三间房子里。

    东屋主要是女士用品、洗涤用品、儿童用品。

    刘学明在东屋贴着炕沿儿摆了一个高高的货架,把它当作一个隔断,把炕和屋地间壁成了两个空间:货架前面陈列东西,后面的炕当仓库。

    货架上整整齐齐地分类摆放着毛毯、线毯、墙单、被单、褥单、枕巾、门帘、袜子;毛线、缝衣针线;雪花膏、头油、胭脂、梳子、镜子;暖水瓶、洗脸盆、毛巾、手绢、洗衣粉、肥皂;小孩的裤子、袜子、鞋。

    西屋和东屋一样,也在地上放了一个货架,货架前面放着钳子、扳子、螺丝刀、锤子、斧子、钉子;水靴子、黄胶鞋、白线手套、蓝布套袖、手电筒;镰刀、锄头;渔网、麻绳、草绳之类的东西;货架后面的炕上则堆放着一些筐、扁担、铁丝。

    灶间进门处横着摆了一个玻璃柜台,柜台后面的地上堆放着一大堆大缸、小缸,大桶、小桶;洗衣盆、搓衣板;小饭桌;柜台里边摆着锅碗瓢盆、菜刀、菜板;茶杯、茶壶。

    整个店铺的东西几乎都是“用”的,只有一样是“吃”的,那就是在进门的柜台上并排摆着三个坛子。坛子上都盖着密封盖儿,上面分别写着“高丽给牡契”、“高丽辣椒酱”、“高丽鱼仔酱”。自从刘学明的父亲去世,韩灿宇开始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以后,他们俩为纺织厂和被服厂的食堂提供辣白菜的事就中断了。

    刘学明对这件事一直难以释怀,他总觉得这个损失是因为他造成的。所以,他在自己的“利民日杂”里破例摆放了三个与“日杂”毫不相干的酱菜坛子,为玄卓善在这里设了一个高丽风味系列小菜的“专柜”。

    刘学明的小店从开始准备到最后开张,足足有一个学期的时间。这段时间正是韩灿宇冲刺的阶段,他为了能考上县重点中学,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学习,没为刘学明做什么事情,他感觉非常对不起刘学明。

    那天,韩灿宇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拿给了刘学明,刘学明说:“我不能用你的钱,你还得念高中呢。”

    韩灿宇说:“朋友有通财之义,算我借你的,你赚了钱再还我。”

    “要是赚不着钱呢?”刘学明说:“做买卖都有风险。”

    韩灿宇调侃地说:“刘学明同志,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,你还没上战场呢,怎么知道一定不能打胜仗呢?小同志,对自己要有信心,党和人民是相信你的!”

    刘学明想了一下,说:“行,钱我拿着,算你入股,赚的钱有你一份,行不行?。”

    韩灿宇笑着打了他一拳,说:“那我不成了中国的‘巴菲特’了吗?好啊,当然好!小同志,你可要好好地干,这可是韩灿宇同志的第一次投资。”

    刘学明没有笑,表情庄重地说:“你好好考试,好好念你的高中,把我的那份也念出来。”

    韩灿宇收敛了自己的笑容,他和刘学明拥抱了一下,低声说:“嗯!”

    韩灿宇到县里考试的这几天,玄卓善跟医院请了假,她把抗美和必胜托给了许阿支妈妮,带着韩好一跟韩灿宇一起来到了县城,住在离考试地点县一中很近的一个旅馆里。

    考试的那天早上,玄卓善天还没亮就起来了,她把从家里带来的一盆打糕顶上头上,一个人静悄悄地出了门,来到县一中的大门口。

    玄卓善把盆里的打糕拿出来,贴在校门旁边的墙上,闭上眼睛,在心里默念着“韩灿宇”的名字。

    往考场贴打糕是朝鲜族的一个习惯,是借“打糕”与“打高”的谐音,祈求自己的孩子考试能够打高分,金榜题名。

    1954年的春节,韩灿宇是在等待高中的录取通知书中度过的,他每天都用自行车载着韩好一往学校跑一趟,问有没有他的信件,生怕因为过年而耽误了通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