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
第七十九章 挂门帘和酒醉

    此时,就见一个很精神的青年走过来,朝着姬洪军笑了笑,问道:“你是叫洪军吧?”姬洪军暗想,呵,竟然知道我名字,看来一定知道我的身份的,应该算是亲戚的。

    姬洪军也不藏着掖着了,对他笑说:“是的,我是堂姐的弟弟。哥,你是?”他笑说:“我也是我哥的弟弟”。

    两个开玩笑似的对话,旁边的四叔也跟着笑着看他们说话,姬洪军就立马直接叫林哥了。然后按照嘱托姬洪军亲手抱着门帘,林哥帮着推自行车,两个人又说有笑的,本来还让给姬洪军1盒金鸡烟的,姬洪军知道规矩但是他没有要,就直接送给林哥了,当时林哥更是笑嘻嘻的啦。

    从聊天得知,其实送亲的队伍也是比他们早到10分钟。规矩是先迎亲再接嫁妆,先新人进门再挂门帘。

    到了新人的家的时候已经是11:30了,现在正是很热闹的时候,还得拜堂走流程。只是姬洪军被领着去亲戚家喝水聊天。

    一般这里的风俗要热闹,年轻的半大小子和辈分小的男士是主力军,在中间环节要搞些小节目抢苹果之类的。

    到了差不多结束到了12:30,林哥才领着姬洪军进了新房,这个一般是正房堂屋的东屋,会专门设个小门,新人就在里面。

    此时,新娘已经算是人家的人啦,也就是说送门帘的是第一个见到结婚了新人的娘家男士,而且年龄比新人最好要小10岁左右。

    这有个寓意就是为了将来长远计,第一就是怕嫁人的姐姐做新人将来受欺负,这人可是讨伐主力,还有一层意思这里可以意会不可言传。

    见到大姐的时候,她也在听姐妹婶婶们聊刚才外面的事情呢,见到姬洪军和小叔子来了,还对他嘘寒问暖呢,包括他现在学习好也是给翻了出来,很是客气。当时姬洪军有点莫名其妙的,只是机械的一一回答。

    回来后妈妈说这也是一个说法的,就是你将来也得好好的照顾你姐呢!

    周围都是送亲的大姐阿姨们,大家都是一个村里的五服内的亲戚,姬洪军打了一通的招呼。

    赶紧办正事!只见姬洪军表情郑重,一手扶着大红的椅子,一手拿着大红的门帘,双脚踩着大红的椅子上,仔细比对,将门帘挂到喜房大门上(新房东间房门内侧),又仔细慢慢的调整,等调正门帘,他又将门帘附带的花穗一一摆好、摆正,姬洪军才暗自舒了口气,只是眼里喊着泪水,此时方才大功告成。

    姬洪军做的很郑重,一丝不苟的,神色也很郑重。

    这也是一个为姐姐的祝福吧,姬洪军红着眼跟又给姐姐告别,今后她算正式的结婚成了人家的人了!

    姬洪军走出新房,嘭的一声,喜房里面立马关紧房门,他瘪嘴暗想:这就成了嫁出的姑娘泼出水吗?有点残酷啊!

    这时候林哥也笑呵呵掏出了一个红包,直接拍到姬洪军手里,笑说:“给,兄弟,今天辛苦了,以后有时间来玩!”姬洪军摇了摇头,还得接着,勉强笑道:“太客气了,谢谢。”他有点萧然的跟着送他回大队伍,然后林哥笑着走了。

    其实,挂门帘的习俗相传是起源于“昭君出塞”,王昭君大家都很熟悉,是四大美女之一,这个钉门帘的习俗就与我们的王昭君相关。

    传说这一习俗源于西汉。那时北方的匈奴活跃起来,汉元帝为了边境不受侵扰,并促使匈奴对汉称臣纳贡,便采取通婚方式以达到双方亲善。后宫明妃王昭君自请北嫁,汉元帝十分高兴,立刻认她为义女。并为她准备了极为丰富的嫁妆:从手工业产品、五谷种子到首饰衣物、金银财宝,应有尽有,样样俱全。王昭君是个有胆略、有心计的才女。她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,把这些宫妆一一查看完毕,便对汉元帝说道:“父皇,还缺少一件东西。”汉元帝听了,心想,你是寡人和亲才认下的义女,按说嫁妆已经很丰富了,怎么还缺东西呢?于是便问还缺哪样。

    王昭君说:“孩儿听说草原上的房屋是个包,不比咱们京城的房子,那屋子的门一开,人在外面一眼就能看到屋里,很不方便。父皇何不把宫中的门帘送给孩儿,一来遮屋挡门,为孩儿方便;二来,孩儿天天看着门帘,也就天天思念家乡了。”

    汉王听后,倍感欣慰,觉得很有道理,很是欢喜,便立即差人去做,并派专使护送门帘,在婚礼那天为王昭君挂在新房门上。

    据说,后来唐朝文成公主西嫁藏王松赞干布时,唐王也曾令王子亲送文成公主,并在成婚当天为文成公主的新房挂上门帘。

    近年来,虽然婚礼从简,门帘却仍然要挂,而且还是新娘的弟弟来挂,如果新娘没有弟弟,也要从娘家找个小男孩来挂。

    传统已经延续,但一般首选挂门帘的是新娘的小舅子。至于说为什么娘家的舅哥儿在传统的家庭体系中这么重要。

    那么,舅的地位为什么这么高呢?原因其实有三点:

    首先,舅的地位,传承自母系社会。